暑期的浙农林大校园褪去了平日的喧嚣,沉淀出一种静谧的力量。图书馆的玻璃窗折射着晨光,自习室的灯光与星光相接,笔尖与纸页摩擦的沙沙声如蝉鸣般此起彼伏。这里是留校备考学子们的战场,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公的赛道,每个人都铆足了劲,朝着心中的目标全力冲刺。他们的坚持,让这个夏天格外滚烫。
“氛围是无声的鞭策”
在图书馆和自习室,安静得仿佛能听见时间流淌的声音。笔尖的每一次落下,书页的每一次翻动,都在提醒着:这里的所有人都在为梦想和目标默默努力。这一“比任何闹钟都管用”的沉浸式学习状态,是电子信息工程221班的李天阔决定暑期留校考研的原因。与家中“干扰因素太多”的环境相比,学校的备考氛围让他能轻易放下手机,全身心投入学习,踏实高效地完成每日学习任务。

“氛围是无声的鞭策”。衣锦校区的法学专业学生叶楠正面临“法考+考研”的双重压力,但她并不孤单,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成了她最坚实的后盾。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彼此的鼓励,让她在疲惫时也能重拾力量。

校园里还有一些特别的角落——树荫下的石凳、湖畔的长椅,成了备考人钟情的“天然自习室”。微风拂过,带走焦躁;绿意环绕,涤荡心灵。身体也变得轻盈起来,仿佛不再为眼前的挑战所困,豁然开朗。
设施农业221班的邱金润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:白天借着自然光奋笔疾书、不断精进,傍晚则与好友漫步校园,互相抽背知识点,或分享一首治愈的歌。再忙碌也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。
“难啃的‘硬骨头’,终会被啃下来”
备考路上无坦途,择校的“迷茫期”、行测的“时间战”、申论的“深度关”,都是备考学子们必须跨越的坎。面对各自的“硬骨头”,这个暑期,他们或拆解攻坚,或沉心坚持,或借力破局,在摸索中找寻属于自己的通关法宝。

家具222班的程军美曾在择校和职业规划上犯了难,“导师和学长学姐一句‘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’点醒了我”。如今的她,不再纠结,而是专注于踏稳当下考研路上的每一步。她相信:“难啃的‘硬骨头’,终会被啃下来”。
茶学221班备战考公的季子淏曾在行测数量题和图推题上屡屡受挫,但他没有退缩。面对错误率较高和逻辑性亟待增强的现状,他针对性地拆解难题:行测上专攻弱项、严格限时训练、建立错题本,申论上精读材料、积累《人民日报》素材、勤写勤改,结合时事政策深化理解。

因进度落后而一度感到焦虑的叶楠,也曾被压力和疲惫所困扰。最终,她以精细化拆解目标的“学习KPI计划”破局——这个暑期,每天给自己规定背两百个单词、做一套题目,用日复一日的坚持铺就前路。她告诉自己:“不必焦虑于暂时的快慢,只需在适合自己的节奏里稳步前行,每一份付出都在为未来蓄力”。
“这段路,教会我们比‘上岸’更重要的事”
备考的意义,或许早已超越“考试”本身。这场备考之旅,于他们而言,不仅是对未来的奔赴,更是一场关于自我的雕琢,那些在坚持中沉淀的品质,远比“上岸”本身更值得珍藏。
季子淏坦言,暑期集中备考让自己的自律性与时间管理能力“肉眼可见地有所提升”。曾经随波逐流的他,如今明白了主动选择的意义:“过程本身就是成长。”
程军美则从备考中收获了沉稳与坚韧。曾经的她以为考研是逃避就业的“避风港”,如今却因备考而变得更沉稳、更能扛事,“这些能力,比一纸录取通知书更珍贵。”她说。

叶楠在三点一线的生活中,感受到了同窗情谊的温暖。大家分享趣事,互相打气,让枯燥的备考日子充满了活力。“这段并肩作战的时光,是我们青春里最闪亮的记忆,这段路,教会我们比‘上岸’更重要的事。”叶楠说。

大学的时钟走向结束。最后的一个暑期,有别于以往的松散舒适,变得更充实有序,也重塑了校园生活的节奏。愿留校备考人在这段并肩作战的时光里,都能积攒足够的勇气与底气。前路或许漫长,但每一步踏实的脚印,都在靠近理想。那些深夜亮着的台灯是点点微光,那些彼此鼓励的话语是点点希望。
加油吧,在各自的赛道上,去遇见闪闪发光的自己!在这个夏天,继续奋斗的每一个人,都已成为浙农林大校园里最耀眼的风景。
(学生通讯社 郑希怡 新闻中心 祝宏)